生態學實驗教材
  
實習十  撰寫科學報告   

前言

  與其它學者共同分享各種科學活動的結果, 是任何科學研究者的權利, 更是責任。這些分享, 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將結果發表於科學期刊或書籍中。善於撰寫科學論文或報告, 是每位想從事科學研究者必備的基本能力。
  一份好的科學報告必要至少滿足兩項目標。第一, 它必要能清楚的和完整的陳述獲得結果的過程與其獲得的結果。第二, 它必要能將其結果, 關連到目前已有的學術認知中, 且詮釋其持續於此方面研究的意義 與價值。

  清楚的和完整的陳述獲得結果的過程, 是科學研究的基本要求之一, 可重覆性 (repeatability)。每篇報告都必要能給讀者充份的資料, 使其可依據重覆進行同樣的研究。完整的陳述結果, 沒有任何的附加解釋, 是須要的。如此才有可能讓讀者可以有機會去獲取其自己的結論, 無論其是否同意作者的結論。學習如何陳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一般都不是很困難, 但是仍須要勤於練習。

  學習如何將研究結果, 有意義的關連到學術認知中, 往往是較困難的工作。這方面須要研究者要能作到以下幾項工作:
    1. 研查與瞭解(review) 此研究的問題之起源,
    2. 總結目前相關此研究的問題(主題)之學術認知,
    3. 對此研究的問題, 提出有力的「假說」,
    4. 能按所提的「假說」和目前的學術認知, 詮釋研究所得的結果,
    5. 找出有關的疑問與弱點, 可用於未來進一步改善的內容。

  雖然科學報告必要完稿, 但是它同樣須要有系統的, 且是恰當的。生態學的科學報告之一般格式, 通常將本文分成: 前言(introduction), 過程(procedure), 結果(results), 與討論(discussion)等四部份。這些相關格式的各種規定與原則, 主要是要幫助作者撰寫的報告可達到「清楚且恰當」的要求。以下, 本實習的內容, 將扼要說明這些格式的規定與原則。更詳細的相關內容可參閱CBE Style Manual (4th edition), American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Sciences (1978)出版。同時, 亦可參閱生態學相關的學術報告, 瞭解其撰寫的格式。
 

一、格式的規定與原則

 編排次序
    一般的科學報告, 其內容大綱的編排次序如下:
    1. 標題 (Title)
    2. 摘要 (Abstract)
    3. 前言 (Introduction)
    4. 步驟 (Procedure),
    5. 結果 (Results)
    6. 討論 (Discussion)
    7. 致謝 (Acknowledgments)
    8. 引用文獻 (Literature Cited)

   這些是原則上的編排。若有較複雜, 較特殊的報告時, 可以依須要而有更細的或是修改過的大綱。若文章甚長, 可於「討論」之後接上「總結」(Summary)。然而, 一般報告只要於「前言」之前有「摘要」, 以可取代「總結」的功能。「步驟」, 一般通常稱作「材料與方法」(Material and Methods)。「引用文獻」亦可稱為「參考文獻」(References)。以下按照大綱內容的順序, 扼要說明撰寫的方法與原則。
 

1. 標題 (Title)
  「標題」必要能適確地表示出文章的內容, 且應是盡可能的貼切。不可太長, 但更不可太攏統。
 
2. 摘要 (Abstract)
  「摘要」應能扼要地描述整個研究, 以及主要的結果與結論。一般「摘要」的內容篇幅約是300字到500字。

3. 前言 (Introduction)
  於「前言」中, 應要適確地說明「本研究的目的」, 以及「其有何價值(意義)」。一個有效的「前言」應要說明如下的三個問題:
  (1) 為何作者要研究這個題目或問題? 最好的陳述是, 描述其對自然世界的觀察, 或是文獻整理研讀的結論, 因而促使作者研究此題目或問題。
  (2) 關於這個題目或問題, 目前有何相關的知識? 作者必要從文獻的查尋與研讀中, 整理出有關這個題目或問題之知識成長過程, 以及目前學識認知的情況。特別是要將目前學識認知的欠缺, 更應要說明。
  (3) 作者要作的研究, 內容是什麼? 這裡, 應要陳述研究目標, 或是「假說」。這些陳述應要貼切, 若是有關「假說」, 則更應要清楚說明如何推理與將要如何驗証。

撰寫「前言」時, 同時亦要注意到, 只能包含與研究結果的問題相關的內容。每位作者都要能說明, 別人對其將某些資料納入「前言」的疑問。
 

4. 步驟 (Procedure)

  於「步驟」中, 必要說明這個研究是如何進行的, Where, When, 與 How。

  Where: 若是野外研究, 說明確實的研究地區(點)。描述研究地區相關的特質, 如: 植被, 氣候, 地形, 或是人為干擾。若是實驗式的研究, 說明研究地點與設備的使用。同時, 對這兩類研究, 都須要這是一個適合作此研究的地點。

  When: 對有時間相關的項目, 都須要說明其進行的時間(與時期)(年, 月, 日, 一日的時刻)。若有相關發生的氣象變化或是其它因素, 應同時說明。

  How:  解釋進行實驗或收集數據的技術, 描述儀器設備的使用。若是這些技術或方法已是有一定的「標準」, 則可僅提出參考文獻(內含:技術法或方法的描述)。若不是如此, 則必要清楚說明, 使讀者可據以重複使用這些技術或方法。
 

5. 結果 (Results)

  「結果」的內容應要以「匯整好」的形式, 陳述研究所得的觀察與數據。不可直接置入原始資料, 原紀錄表;若是不得不須要放入報告中, 應另以附錄形式呈現。整理原始數據, 形成「表」(tables), 「圖」(figures), 以及文字, 使讀者能清楚瞭解研究所得的整体結果, 與其內的變異程度。各群的數據, 若能匯整出單一的總表或圖, 可使讀者容易瞭解。要有「平均值」, 與各種統計的分析與比較。

  陳述「結果」時, 先從最具一般性質的數據開始, 逐漸朝向最特殊性質的數據。「文字部份」應要包含完整的結果, 而不是僅說參閱「表」或「圖」。另一方面, 「文字部份」亦不可重複陳述「表」或「圖」的內容。「文字部份」主要應是陳述無法用「表」或「圖」呈現的結果。「文字」, 「表」, 與「圖」, 三者各自有陳述結果的不同能力(特性)。通常, 數據只能以「圖」或「表」一種方式呈現, 而不可同時使用兩種方式。要達到能於「文字部份」完整呈現結果, 內容應著重於陳述結果中的一般情況, 趨勢, 與差別, 而不是數據的本身。

  有關顯著差異的文字敘述, 必要以括號列出統計分析的數值, 統計的方式與程度值。譬如說: 這兩個樣品的平均值間, 有顯著的差異 (paired t-test, t=6.35, DF=11, P<0.01)。

  同時, 於「結果」內容中, 應不可有對「數據」的詮釋(或推論)。這個要求對一般學生而言, 往往是相當困難的。因為通常於列出數據的同時, 都會企圖要說明, 為何數據會如此, 或者是這些數據代表什麼。然而, 「詮釋」並不屬於「結果」的內容。嚴格的區分「結果」與「討論」的內容, 可讓讀者清楚地瞭解何者是「純數據」, 何者是一種解釋或推論。
 

6. 討論 (Discussion)

  於「討論」內容中, 作者必要解釋這些數據, 其與原目的或是假說有何關係, 其與目前學術認知又有何關連, 以及未來的研究須要。要注意的是, 這一部份是用於「詮釋」, 而不是重複地概括陳述結果。作者應盡力地於「討論」中, 包含以下的內容。
 

7. 致謝 (Acknowledgments)

  於「致謝」中, 作者須要忠實地說明有那些人士或機構, 曾有助於本研究, 如: 提供意見, 許可, 技術協助, 研究經費, 幫忙實驗工作, 或是完稿工作。

8. 引用文獻 (Literature Cited)

  此部份的內容必要有一定的格式, 編列於本文中提及的所有文獻。雖然陳述的格式, 學術界仍未有一致的標準, 但是各個學術協會和期刊都各有一套標準。然而, 無論是何種標準, 陳述文獻都應包含所有相關資料, 使讀者可以依據而找到其所要的文獻。以下, 列舉一種標準格式, 供本實習尋依據使用。一般文獻可分為如下三類型: 期刊報告, 編輯成冊中的文章, 與書藉。
 

期刊報告:
格式: 作者 (年代) 篇名。 期刊 卷號:頁數範圍。
範例:
Lieberman, B. S. and E. S. Vrba (1995) Hierarchy theory, selection, and sorting. BioScience 45:394-399.
鄭先祐 (1987) 陽明山國家公園夢幻湖區生態系之初探。台灣省立博物館年刊 30:193-288。

編輯成冊中的文章:
格式: 作者 (年代) 篇名。頁數範圍。於: 編者 書名。初版機構與地區。
範例:
Barnthouse, L. (1993) Population-level effects. pp.247-274. IN: G. W. Suter II (ed.) Ecological rist assessment. Lewis Publishers, Chelsea, Michigan, USA.
林俊義 (1995) 民主自由是解決生態危機的必要條件。pp.418-421。於: 鄭先祐 (編) 台灣生命的心聲。 前衛出版社, 台北市, 台灣。

書藉:
格式: 作者 (年代) 書名。初版機構與地區。
範例:
Odum, E. P. (1993) Ecology and our endangered life-support systems. 2nd ed. Sinauer Associates, Inc., Sunderland, Massachusetts, USA.
鄭先祐 (1995) 人類生態與社會文明。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台北市, 台灣。
 

二、一般考量

文獻引用
不要使用「註腳」(footnotes)。使用括號, 列入「引用文獻」的作者和年代。

範例:
台灣水韭是台灣特有種 (DeVol, 1972)。 .......
筆者願意以生態和文化的認知背景 (鄭先祐, 1992b, 1992c, 1994a),  .......
Boll 教授(1989) 即指出現代人類生活 ...............
........ , 就想要瞭解環境問題將是不可能的 (Young, 1992; 鄭先祐, 1992)。
........ , 對其生長之影響情形 (Kercher, et al., 1980;  West, et al., 1980)。
 

文句引用

  於學術性文章中, 不要引用太多其他人的文句。引用他人文句的唯一可能的理由是: (1) 這些文字, 正是討論的焦點, 或者是 (2) 這些文字具有特殊的意義, 且太完美而無法改寫。
  要記得, 使用與他人「完全一樣」的文句, 若達到一句話, 就是「抄襲」, 且是違反著作權法。因此, 轉述他人的看法時, 必要先充份瞭解, 重新以自己的文句陳述。簡單的說, 必要作「轉譯」的工作, 無論是使用同語文, 或是不同語文的文獻。
 
表格與圖

  「表與圖」都要各自用阿拉伯數字, 按其於本文出現的次序編排。「表」的「說明」置於表的內容之上位。「圖」的說明則是置於圖的下位。每個表或圖的「說明」, 必要有一貼切的標題, 以及完整的說明, 諸如: 數據的單位, 有何相關的資料, 如何讀此表的內容, 或是注意事項。

  原則上, 每個圖或表, 就是一個獨立的部份, 其「說明」必要有充份的資訊, 使讀者可以瞭解內容, 而不須要去看本文。於文稿時, 每個圖或表, 都要自成單頁。

  於本文中, 引用圖或表時, 於適當的地方, 使用括號, 如 (表 3) , 或是 (圖 5)。引用時, 不要如此說,  表3 內有兩個地區葉片大小的數據。而是要如此說, 冷水坑地區的葉片變異度明顯地高於砂帽山地區 (表 3)。
 

其它要點
 

  1. 文稿的每一頁都要有頁碼。
  2. 生物物種的學名都須要斜体字, 或者是劃底線。
  3. 列舉數個種類時, 必要有順序原則, 如按分類關係, 或是按字母排列, 或是按族群數量的多寡。
  4. 數量單位要盡可能的使用「公制」。
  5. 當與量度在一起, 或是有關日期或數學時, 使用阿拉伯數字 (如: 53公尺,  1995年8月5日, 中午12點)。若數值必要位於整句的起頭時, 可使用中文數字。
  6. 各類數據必要有「樣品數」(sample sizes), 陳述於「方法」中, 或是於表或圖中。


三、作業與問題
 

  1. 選擇兩篇中文與兩篇英文的生態研究報告, 分別來自各不相同的期刊, 比較各個報告的撰寫格式, 有何異同?
  2. 將本實習所得的認知與經驗, 應用於本實驗課程的所有實習報告之撰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