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日2000
 
 

七個重大事件,呈現過去30年來的趨勢•••

 

汽車:發生在德國的Mannhelm (1885)

Karl Friedrich Benz 駕駛世界第一部汽油驅動的汽車,車速可以到每小時9英哩,雖然仍是比跑馬速度慢,但全球對車速的迷戀已將開始。雖然當時汽油已經存在有數十年,但仍只用在燃燈,運用在汽車動力的內燃機之出現,造成對汽油的需求暴增,以及宣告「化石燃料時代」(fossil-fuel age)的開始。

 

噴油井:波斯(現今的伊朗)Masjid-I-Salaman (526日,1908)

鑽探機抵達油層,英國政府隨後立即獲得礦權。大英石油(British Petroleum)坐擁全世界最大的油礦,且隨後整個20世紀,西方廣泛掌控油產。這個掌控在美國控制的「阿拉伯-美國油公司」(Arab-American Oil Company),簡稱「Aramco」,於1933年的建立,以及於1953年的收購伊朗油權,因而更加強化。如此結果保持廉價石油,而提供「化石燃料」經濟,顯著擴張全球工業化。

 

薯條:美國伊利諾洲的Oak Park (1950s)

麥當勞決定進軍全球廣開分店。為要建立全球一致的薯條生產品質,麥當勞公司規定各國提供原料者都要生產全球標準馬鈴薯,愛德華品種(Idaho russer)。各國各地各有不同的品種適應當地的土壤、雨量、氣溫和成長季節,都因而被取代。麥當勞的這個「薯條」政策成為全球「單一品種」農業的範例。雖然這可能增加糧食產量,但是這也將增加土壤流失,依靠肥料和農藥,氮肥污染河流和海灣,以及減少世界主要農作物的基因多樣性。

 

電視:西歐 (1952)

電視影像的國際標準首次建立,展開大眾媒體廣告的紀元。隨著電視普及化,民眾消費胃口首先在工業化國家快速展開,隨後即傳至發展中國家,熱衷於歐美的表演,以及第一世界的過度消費。

 

高速公路:美國華盛頓特區 (1956)

美國國會通過洲際高速公路法案,允許建立橫跨洲間的全美國高速公路網。於美國長途旅遊,甚至是日常交通,都得到顯著的便利。「副都市」的發展快速興起,都市興建環帶公路和增加聯外道路,許多自然野地被開發,以及污染隨之增加。美國的高度交通力即成為其它各國的典範,各國發展自己的高速公路網,造成伐木、漏油、空氣污染,和二氧化碳的釋放大規模的增加。

 

反彈:印度 (1970s中期)

印度政府面對人口的壓力,採取強迫生育控制的政策。許多男女進行強迫性的結紮。這個政策引發大規模的反彈,且出生率不僅未降,反因而攀升。人口學者預期於2010年前,印度可能會超越中國,成為全地球人口最多的國家。

 

洪水:中國的長江 (1998)

中國的開發者,清除數千公頃的森林地,以滿足其國人的用地的需求,這已經造成歷史上最大自然災難之一。伐木減少集水區的森林覆蓋,因而增加地面勁流。全球暖化增加水汽蒸散,因而增加雨量。當1998年的季風來時,大量的流水,沖毀沿岸地區,超過一億人口被迫離開家園。隔年,米奇(Mitch)颶風襲擊宏都拉斯(Honduras)和貝里斯(Belize),同樣造成因為伐木肇禍的問題。全球氣候異常的衝擊已經上路了。

 


 地球日2000

七個重大事件,將成為影響未來30年的關鍵•••





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印度的Uttarakand (1958)

面對政府經營喜馬拉雅森林的錯誤政策,以及大規模伐木公司掠奪式的開發壓力,「民眾集體行動」(popular movement)興起。主要是由婦女帶領的Chipko行動堅持村民經營當地森林的傳統權利,反對來自遙遠政權的管理。這個Chipko行動興展現出印度「非政府」(non-government)環境行動的輪廓,數千名婦女圍繞三個伐木區的所有通道。隨後年代,草根團體激增,印度的草根團體數目成為全球最多的國家。於1990年代,草根團體已經成為全球人類社會的「第三勢力」(third force),一種「公民社會」即將有足夠力量與「政府」和「工業」勢力相抗衡。
 

預警原則:美國紐約 (1962)

卡爾森(Rachel Carson)發表『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引起對瞭解化學污染環境的廣泛注意。瞭解環境對化學污染的負擔,於隨後的幾十年,更加惡化,因而有「預警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iple)的提出。這個原則是相關安全的證據是要由引進新化學物質者負責提出,而不是由懷疑其有問題者,或是受傷害者來舉證。於1990年代,這項原則被氣候變遷的國際委員會引用,認為學術界對氣候變遷的「不確定性」(uncertainty)應該不能當作理由,去反對相關氣候變遷的行動。
 

地球高峰會議:瑞典的Stockholm (1972)

聯合國的人類發展委員會開始執行首次運用國際政策和法律保護全球的生物界(biosphere)。隨著於1976年,聯合國召開「人類開拓」(Human Settlements)會議(HABITAT),於1979年第一次世界氣候會議,於1992年舉行「環境與發展會議」(地球高峰會議),持續引領全球的廣泛討論,關注對人類安全(security)的跨國界威脅。

 

微小力量(micropower):斯里蘭卡(Sri Lanka) (1990前後)

於沒有輸電網到達的100個村落,太陽鑲版裝設在屋頂,以提供低價的電力。同時期,相同的設施也在多明尼加共合國(Domican Republic)建立,以及其它發展中國家。這是首次運用「去中心」(decentralized)電力系統的行動,基於低污染的太陽能和風力,這將可引發全球能源工業的根本改變。
 
 

GMO-Free」的食品:西歐(1998)

甌洲民眾抗議跨國的生物科技公司強勢宣傳,急迫使用基因轉殖過(GMOs)的農作物。這些跨國公司要迫使農民購買「終結者種子」(terminator seed)。因為受到抗議,跨國公司的GMOs食品與農作物宣傳的力量被顯著的削減,主要食品廠商因而再改變其製作使用的原料。「無GMO(GMO-Free)的食品行動,正在西歐興起。

有興趣者可參閱:綠色和平 基因工程網站 http://www.greenpeace-china.org.hk/ge/
 

氣候覺醒的警訊:地球的一些地區 (最近的未來)

一個嚴重的氣候事件襲擊人口稠密的地區,引發大災難。這個事件有能是巨型颶風或暴風,襲擊一個沿岸的都市,或是內陸人口密集的河水平原之洪災。當這個災難來臨後,其規模可以達到讓全球民眾意識到對人類安全的最大威脅,並不是軍事的入侵,而是環境的惡化。如此,全球大規模的行動將會興起,促進全球致力於穩定氣候變遷。
 

生物地區主義(Bioregionalism)美國和加拿大的太平洋海岸地區 (21世紀初)

沿著北太平洋海岸地區,當地住民仍持續對抗伐木公司對當地殘餘「老生雨林」(old growth rainforest)的開發壓力。經過幾個世紀相關沿岸森林和水域的經營管理之衝突,當地住民的行動者發覺他們比先前者還有更寬廣的支持者。從美國的俄勒岡洲(Oregon)至加拿大的大英哥倫比亞(British Columbia),他們已經讓廣大的民眾覺察到潛伏的生物地區意識,這個地區大家分享的的文化和生態都是獨特的。他們的意識開始改變當地的政治,反應出對當地長期利益的關注。隨著地區的發展,人們逐漸相信這項原則,環境改善的行動通常在自然劃分的區域內,比在政治劃分區域內,更容易進行。

 

◎全文將發表於 Taiwan Watch (看守台灣) 2000年第2卷第2期。
◎本資料摘譯自World Watch 2000 March/April13(2):12-13


地球日2000

30年的報告資料
能源和氣候
化學物質和生物反撲
人口和土地
商業和海洋

數值挖奇